發布時間:2016-09-07 8:57:18 | 分享到: |
一、綠色再制造工程的內涵
中國工程院院長徐匡迪在《2004科技中國》一書中提出:未來的工程科技應該走綠色再制造道路,工程科技的發展要從20世紀單純追求規模效益的模式轉向“4R”方向,即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再制造。在“4R”中,減量化(Reduce)要求各項社會活動減少資源和能源的使用量,減少廢物排放;再利用(Reuse)要求那些可直接利用或經簡單處理即可利用的零部件或原材料再次應用;再循環(Recycle)要求將一道工序或一次使用后產生的廢物作為下一道工序或下一次使用的原料,如將鋼渣處理成礦渣水泥,使水泥和鋼鐵行業形成資源循環的“生態鏈”;再制造(Remanufacture)要求將廢舊設備的零部件作為毛坯進行高技術再次加工。作為循環經濟“4R”原則中最活躍、最先進的要素之一,再制造得到了快速發展。將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資源――產品――廢棄物”轉變為循環經濟增長模式,“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即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
再制造工程的內涵:再制造是指以產品全壽命周期理論為指導,以廢舊產品實現跨越式發展為目標,以優質、高效、節能、節材、環保為準則,以先進技術和產業化生產為手段,來修復、改造廢舊產品的一系列技術措施或工程活動的總稱。簡言之,再制造工程是廢舊產品高技術維修的產業化。再制造的對象――“產品”是廣義的,它既可以是裝備、設備、系統、設施,也可以是零部件;既包括硬件,也包括軟件。
二、綠色再制造工程的發展
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人們開始對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進行反思,逐步認識人類如果不能合理地開發、利用資源和保護生存環境,則全球經濟就不可能持續發展。1992年,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通過了《里約宣言》和《21世紀議程》,正式提出經濟發展應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推行再制造工程正是為了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發達國家在再制造工程這些年發展很快。就美國對再制造工程產業的研究報告《再制造業:潛在的巨人》顯示,1996年美國再制造公司達73000個,年銷售額超過530億美元,直接雇員48萬人,預計到2005年,再制造產業雇用員工達100萬人,年銷售額1000億美元。再制造業在美國現正形成為一個新興的產業,美軍是最大的再制造受益者。美軍車輛和武器通常使用再制造部件,節約了制造經費,延長了裝備壽命,提高了裝備的戰斗力。如美軍B-52轟炸機于1961―1962年生產,已經使用40多年的飛機,經過1980年和1996年兩次再制造改造后,預計它還可以保持先進性服役到2030年。歐盟汽車的再生利用從2002年的85%逐步提高到2015年的95%。在日本,政府頒發了多項法律促進綠色生產與維修以及資源的再生。
我國對再制造工程的探索從20世界90年代開始,將再制造工程作為一門學科與產業體系加以全面研究并推廣。
2003年8月,在溫家寶總理親自主持下,科技部和中國工程院在制定我國2020年中長期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第三主題《制造業發展科技問題研究》時,將“機械裝備的自修復與再制造”列為19項關鍵技術之一。2004年9月,自修復與再制造已作為制造領域的優先發展主題和關鍵技術進入正在擬訂中的《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
2005年5月16日,胡錦濤總書記在2005北京《財富》全球論壇開幕式上提出:“中國將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著力調整經濟結構和加快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p>
2005年7月5日頒發的國務院文件,國發[2005]22號《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循環經濟若干意見》中提出,國家將大力“支持廢舊機電產品再制造”,并把“綠色再制造技術”列為“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循環經濟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究開發”的項目之一。
2006年全國人大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中多處明確強調,“‘十一五’期間,必須把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作為關系全局的重大任務”,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我國再制造工程的研制和應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納米電刷鍍技術、等離子噴涂技術、納米減摩自修復添加劑等技術,都研制成功并廣泛應用。
三、如何在我國開展綠色再制造工程
綠色再制造工程是一個新生事物,推行它不僅需要觀念更新、技術創新,需要政府的政策鼓勵和支持,更需要找準推行的行業突破口。要找突破口,首先就要分析國情。我們國家現處于市場經濟發展的初期,企業的經營活動還存在許多不規范的行為,質量低劣和運行不安全的產品還時有發現。若首先要在產品制造業中利用報廢設備可利用的零部件,經過修復實現產品再制造,這在質量上就很難控制,觀念上也很難接受。
我個人認為這個突破口應選在維修系統,具體對象就是機器設備、汽車和軍用武器裝備。因為我國是一個設備擁有量較多的國家,據不完全統計,固定資產原值超過10萬億元。按5%的折舊率計算,每年約有5000億元的設備報廢。如果能對其中20%的設備實現再制造,將產生幾百億的經濟效益。抓住了這些,就抓住了大頭。
其次,許多新材料、新技術的推廣應用,歷來首先是在設備維修戰線。如70年代四川晨光化工研究院研制的聚四氟乙烯自潤滑復合接枝材料,當時他們找了幾個機床制造廠,想在新產品上試用,沒有一家愿意。后來找到重慶第三機床廠,我們愿意在機床維修中運用,經過一段時間使用后,就逐步發展到我們廠生產的新產品――各種液壓滑臺上使用。因為省力、省時、省錢,并提高了機器性能,所以生產者、制造廠和用戶都樂意采用。新產品制造廠,特別是規模越大的大批量生產者,他們的工藝裝備是不允許輕易更改,他們的產品質量和信譽不能有絲毫影響,否則將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
設備維修系統,它一般不需要去收購廢舊設備和廢舊零部件,并可收到立竿見影的經濟效益。如武漢鋼鐵集團公司從2001年推行綠色再制造工程以來,修復零件價值6000余萬元,節約采購費近1億元;2002年修復零件價值7600余萬元,節約采購費近1.2億元;2003年修復零件價值1億元,節約采購費近1.5億元。
汽車產品在我國不僅用量很大,而且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到時必須報廢更新。而報廢的汽車需要統一交給廢品公司,這就使我們能收購到大量報廢整車和零部件,為再制造業產業化提供了條件。
軍用武器裝備因為是一種特殊產品,國家有更嚴格的生產管理制度,這就更有利開展再制造產業化。
我國綠色再制造工程的應用和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很多單位還沒有大量應用和推廣,很多技術還有待研制。但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有黨中央和國務院領導的高度重視,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和《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綱要》的指引下,只要我們推進的方法步驟正確穩妥,綠色再制造工程定會很快在我國成為一個新興產業。